工商時報【傅沁怡】除了傳統三節、中國和西洋情人節、白色情人節、耶誕節、感恩節、萬聖節,到現在所謂1111光棍╱購物節,各式誘惑消費者購物的節日愈來愈多,如果再加上百貨周年慶、感恩季,可以說通路針對購物打折促銷已是常態,反而一年到頭沒打折的日子還比較稀奇。但在這麼多琳瑯滿目的節日攻勢下,大家還是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掏卡消費購物,原因何在?與其說是價格誘因,不如說是羊群效應使然,很多人是看到大家搶就跟著搶、看到別人排也跟著排。換言之,各式節日包裝下,產物就是消費者非理性或過度消費。當然,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很多消費者確實透過各式購物節撿到便宜,但能搶到兩折價購買手機或是1,111元買家電的人,畢竟和中樂透一樣少;會把必要消費累積到購物節時用最佳價格購入,通常也和股票應該低買高賣一樣是個「理論」。購物者基本上和投資人一樣,分理性和不理性兩種,理性的購物者如同紀律投資人,購物的依歸在於是否對商品有需求,也不太容易受到價格和折扣影響;至於看到打折或限時價會「衝」的,多數就是非理性購物族,相關消費自然也多是非必要的多餘消費。對消費者來說,用較便宜的價格買進產品,好像是賺到了,可是回過頭來看,如果這筆消費原本是不必要的、只是因為行銷手法而增加消費,也就是省下10元但多花100,聽起來也未必真的划算。再說店家好了,用小折扣就可以帶進更多營業額和生意,感覺很威,可是有兩件事情也值得深思,一個是依國外經驗,每年在黑色星期五銷售熱潮過後,也會出現許多後悔衝動消費而生的退貨潮。對於店家而言,處理退貨的人力和成本其實很高,在消費者保護意識愈來愈抬頭的當下,到底應鼓勵客戶聰明消費還是衝動消費,業者可能也要權衡和學習。最後則是金融業者,在各式購物節中似乎都是穩賺不賠的贏家,但在分期、回饋的背後,是否忽略壞帳增加風險,似乎也該好好想一下。狂歡是一時的,購物節五光十色的宣傳下,節制、有效和精準的消費,遠比排隊卡位結帳速度重要,也才能在收到帳單時,還一直開心到最後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ogong2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